論壇
山、海、異人間的交會 ─ 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藝術家座談會
2019 / 04 / 28
國立臺灣美術館自2007年開始辦理「亞洲藝術雙年展」,以「亞洲」作為一種觀察、研究、探索的視野,介紹亞洲區域當代藝術發展趨勢,希望藉由每兩年一次的展演與藝術家座談交流的活動,搭建一個分享及溝通的平台,讓存在於亞洲區域內多樣性的觀點、信仰、價值、文化及藝術的樣態,得以在雙年展的平台產生交集及對話,進而逐步架構出屬於亞洲的創作觀點。
本屆亞洲藝術雙年展以「來自山與海的異人」作為策展主題,打破以國土、疆界、地域劃分的概念,改從「他者」、「異人」的異質文化拓展至「山」(贊米亞)與「海」(蘇祿海)的異地思考,重新檢視我們對自我、所在之社會、甚至是物種的認知界限,藉此審視亞洲歷經的特殊歷史狀態,並試圖以此作為對亞洲文化的再詮釋。
「山、海、異人間的交會-2019年亞洲藝術雙年展藝術家座談會」邀請國內外策展人、專家學者和參展藝術家進行交流與對談,期待藉由藝術家不同的創作思維與作品中所涉及的多向度文化議題,深入探討亞洲當代創作者的問題意識與詮釋視野。
簡介
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,亞洲文化以其多元、豐沛的能量,對抗現代科技與資訊傳播所導致文化均一、同質的困境。本次藝術家座談會,集結2019年亞洲藝術雙年展參展藝術家與國內外策展人進行對話交流,透過藝術家的現身說法,以及從策展人的觀察角度,透析藝術家的創作內涵,激盪出不同的觀看視野。
藝術家座談會共分為兩天,以「難以歸類的中間人」和「地質尺度的敘事」作為兩大主題,每主題下規劃三個子題展開討論:
主題一「難以歸類的中間人」,以「海洋/雕塑」、「外於政治座標」、「日治/日據」三個子題,挖掘出亞洲內部異質的、具有多重曖昧身份的中間人,揭示藝術家如何透過各自的方法與詮釋,探討亞洲特殊的歷史情境與複雜樣貌,提出根植亞洲經驗的世界觀。
主題二「地質尺度的敘事」,以「玉石/流動」、「科幻/瘋癲」、「發明儀式」三個子題,探討藝術家在面對神話、政治與數位技術下,如何透過物的變形與轉換開啟更多的連結,乃至建立起一個新的秩序,改變既存的文化、經濟、社會、政治生態,讓亞洲內部的議題重新置入新的關係鏈結之中。
在兩天的座談會中,均安排場次針對兩大主題進行回應。主題與各場次說明如下:
主題一:「難以歸類的中間人」
本主題將「中間人」當作一種連結不同身份、族群、信念、意識形態的創造性媒介,呈現亞洲工作方法的一個面向,直接面對亞洲矛盾又複雜歷史。例如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概念,既是殖民戰爭,也是民族解放戰爭,又或是難以驗明正身的左派、右派、民族主義與冷戰架構等難解的多重問題。這些中間人是我們通往未知外在的管道,探測我們對於自我、所在之社會,甚至是物種的界限。
1、 「海洋/雕塑」
本場次藝術家透過「海洋」流動的性質,以此作為連結不同時間、空間的媒介,鬆動如「雕塑」般穩固的秩序,再以特定的批判與詮釋,進行文本的重組和改造,重新創造一個不同原先歷史、政治、法律定義下的文本。
2、「外於政治座標」
「外於政治座標」所指涉的不僅是空間上一個不被治理、自成一格的流動跨域空間,更強調的是「身份」上多重、雜揉的概念。本場次藝術家所處理的題材、人物,均難以用現有的規則及既定框架所定義。
3、「日治/日據」
一件歷史事件的陳述,其使用的詞彙涉及到「主體」和「立場」的問題。本場次藝術家直接面對亞洲矛盾又複雜的歷史樣貌,例如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概念,既是殖民戰爭,也是民族解放戰爭,又或是難以驗明正身的左派、右派、民族主義與冷戰架構等難解的多重問題。
主題二:「地質尺度的敘事」
本屆策展人主張地質的時間超越了人類的時空觀,其包括了礦物結晶的形成、千萬年的板塊運動所隆起成高地的緩慢過程,以及不停移動地水循環和物換星移。人類的存在成為微不足道的渺小節點,特別是今日的數位技術發展大量仰賴各種稀有礦產,構成數位的雲端;從雲端和礦物所開啟的非人視野,形成人、物與科技之間的張力。本主題探討在高地或是礦場,藝術家面對神話、政治與數位技術的實踐,以及透過物的變形與轉換,延伸至人的投射甚至是瘋癲的心理狀態,呈現亞洲藝術家如何引入異人與非人視野,將既有的詮釋框架鬆綁,讓亞洲內部的議題重新置入新的關係鏈結之中。
1、「玉石/流動」
從「地質時間」的角度來觀看歷史,人類便成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節點。 本場次藝術家從礦物和地質演化的視角,透過物的變形和轉化,重新詮釋歷史的敘事方式。
2、「科幻/瘋癲」
「科幻」與「現實」是兩個涇渭分明的世界嗎?而「瘋癲」與「正常」間的界線,又是依據何者而判定?人類因現代科技對地球資源的掠奪與破壞,這樣的行為模式又該視為「瘋癲」或「正常」?本場次藝術家藉 由對人類行為的觀察,反思與自然世界之間的界線。
3、 「發明儀式」
「發明」代表的是一種獨特、創新的概念,「儀式」則是象徵著對傳統、舊有過程和形式的保留。藝術家創作與實踐的過程,如同一場新的儀式發明,透過不同文化背景、族群之間的相互交流,建構出一套共同的認知結構和價值體系,重新思考舊有的秩序。
議程表
2019年10月5(週六)/國立臺灣美術館演講廳 | 線上報名
09:30~10:00
|
報到、領取資料
|
10:00~10:30
|
開幕式致詞:
林志明(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)
許家維(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策展人)
何子彥(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策展人)
|
時間
|
議程
|
10:30~11:50
|
第一場 海洋/雕塑
主持人:
何子彥(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策展人)
發表藝術家:
邱承宏(臺灣)
田村友一郎(日本)
|
11:50~13:30
|
午餐
|
13:30~14:50
|
第二場 外於政治座標
主持人:
鄭文琦(獨立策展人、數位藝術基金會之「數位荒原」計劃主持人)
發表藝術家:
王虹凱 (臺灣)
Zuleikha Chaudhari(印度)
|
14:50~15:10
|
茶敘Break
|
15:10~16:50
|
第三場 科幻/瘋癲
主持人:
派崔克.吉傑(法國南特表演藝術中心 Le Lieu Unique館長)
發表藝術家:
劉玗(臺灣)
鐵木爾.斯琴(德國)
吉拉德.拉特曼(以色列)
|
2019年10月6(週日)/國立臺灣美術館演講廳 | 線上報名
10:00~10:30
|
報到、領取資料
|
時間
|
議程
|
10:30~12:10
|
第四場 玉石/流動
主持人:
許家維(2019亞洲藝術雙年展策展人)
發表藝術家:
江凱群(臺灣)
Jiandyin(泰國)
王思順(中國)
|
12:10~13:30
|
午餐Lunch
|
13:30~15:10
|
第五場 日治/日據
主持人:
郭昭蘭(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組副教授)
發表藝術家:
Antariksa(印尼)
丁昶文(臺灣)
何銳安(新加坡)
|
15:10~15:30
|
茶敘Break
|
15:30~17:10
|
第六場 發明儀式
主持人:
高森信男(獨立策展人、國藝會台灣國際藝術網絡平台研究員)
發表藝術家:
打開-當代藝術工作站(臺灣)
Lifepatch(印尼)
Senyawa(印尼)
|